近日
水利行业为什么需要卫星遥感?
在服务水利行业时又有哪些应用?
一起了解↓↓
水利部门的职责之一是对水进行观测,及时获取涉水信息,必要时还要进行预测。当地面布置的观测站点无法满足观测需求时,卫星可以进行补充,比如发生洪水后,水体范围变得特别大,常规站点已经无法反映现状,我们便可以通过遥感卫星去补充观测。
近年来
水利部信息中心积极推进
在“2+N”水利智能业务领域
开展了规模化应用
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水灾害防御方面
发挥“千里眼”作用
①洪涝灾害监测
为洪水预测预报、险情处置决策等工作
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2024年湖南岳阳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堤防决口险情处置中,国产高分辨率光学和雷达卫星遥感影像展现了其独特的穿透云层能力,即使在夜间及恶劣天气下也能透彻感知地表水体和堤防等水工建筑物的形态。
此次险情遥感监测,通过对遥感影像监测数据和洪水演进分析,获得淹没面积、淹没水深数据,研判溃口宽度,以及构建第三道防线的高程和土方工程量,为溃决封堵和抢险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②涉水险情监测
卫星遥感已成为堰塞湖、滑坡、
泥石流、山洪等灾情重要监测手段
在无地面观测的区域
甚至成为唯一监测手段
③冰凌、冰湖监测
凌汛发展具有范围大、面积广、
速度快、不同段不同情的特点
卫星遥感可以充分发挥
其非接触广域感知的特点
逐日动态监测凌汛发展
冰湖大多分布在高山无人区
卫星遥感技术及时进行冰湖监测
研判冰湖发展趋势和溃决风险
为冰湖险情处置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在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方面
发挥“同步器”作用
①农业灌溉用水遥感监测
2022、2023年
水利部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自治区)
和西南典型干旱区云南省试点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农业灌溉面积监测
完成了约14亿亩耕地和园林地
实际灌溉面积动态遥感监测
用于核定地方统计上报灌溉面积和水量
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农业用水监管提供了精细的时空数据
②区域地下水储量变化遥感监测
探索通过微波或激光测距方式
测量微米级精度的双星间距变化
从而反演因陆地水量重新分布
引起的地球重力异常
最终得到地下水储量变化
在华北平原地形水监测中,重力卫星数据显示,在2003—2020年地下水储量不断下降,2016年后下降速率变缓,2021年以来华北平原地下水储量保持稳定回升态势。重力卫星对区域地下水储量变化的反演为区域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重力卫星反演海河平原地下水储量变化
③河湖生态补水监测
利用多源卫星遥感影像
及时获取有水河长、水体面积
等关键指标
动态掌握补水情况
支撑水资源调配和效果评估
2022年至2024年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
全程跟踪监测
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行动
生态补水进展和补水效果
2024年西辽河生态补水过程中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
实现补水演进动态监测
有效支撑生态水调度决策
在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方面
发挥“警报器”作用
①工程施工进度监测
通过定期获取工程施工区域
高频次、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监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
地表环境变化特征
及时发现施工进度滞后等问题
②库区滑坡隐患监测
探索利用光学影像变化检测
结合InSAR形变监测
识别工程潜在滑坡风险区
为库区滑坡隐患监测和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③库区安全风险排查
2023年
水利部完成了全国1643座水库
行洪安全风险遥感识别试点应用
形成了库区侵占、妨碍行洪、
坝下风险点等三类疑似问题线索
支撑水库及下游影响区
行洪安全风险排查和整治工作
在河湖管理方面
发挥“支撑器”作用
2019年以来
水利部探索“遥感+AI+河湖”
开展全国3.2万条(个)河湖管理范围内
地物遥感调查
解译遥感图斑共计133万个
建立河湖本底数据库
形成问题线索清单
全面支撑了全国河湖“清四乱”
非法采砂专项整治
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
提升水土保持管理效能和水平
改变过去依赖国外30米分辨率
卫星遥感影像
每10年开展一次
全国水土流失监测的情况
从2018年开始
每年利用2米分辨率遥感影像
开展全国水土流失年度动态监测
极大地提升了水土流失监测时效
未来
水利卫星遥感
将持续强化监测能力建设
拓展多源卫星遥感影像资源
助力“2+N”水利智能业务应用体系建设
为数字孪生水利建设
提供更丰富的算据支撑
文案 | 王瑜 罗景月
鸣谢 | 水利部信息中心
审核 | 陈锐
监制 | 樊弋滋
责编 | 罗景月
请将我设为星标★
来源:中国水事公众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协会通知
“企业家风采”“创新之声”“会员喜讯”“新品发布汇”“产学研合作”“国际市场”“专精特新”“科普”“预见2024”等主题宣传(专栏)进行中,欢迎投稿!
联系人:李娟 13370105015(微信)
邮箱:xc@cagis.org.cn
地理信息技术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