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行业高质量数据集
建设与创新应用
时间:2025年11月7日13:30-17:30
地点:德清国际展览中心2号馆3层E303
承办单位: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
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大数据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智慧国土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自然资源信息工作委员会
北京数慧时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
自然资源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
致辞嘉宾
李家银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
何凯涛
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副司长
李维森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会长
胡元桥
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
主持人
吴志刚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领域首席专家
报告嘉宾
袁军
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个人简介:
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创新能力处、新兴产业统筹处和综合处工作。长期从事相关规划编制,政策文件制定和重大项目审理、管理等工作。
参加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等国家级课题研究,其中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研究等获省部级二等奖、国家发改委学术成果二等奖。
作为主要起草人员,参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规划、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海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智慧海南总体方案、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等文件的编制工作。
从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等相关工作的办法制订、重点领域指南编制、专家评审办法制订,以及相关项目的评估论证、项目审理和验收。
报告主题:加快高质量数据集建设,赋能自然资源领域智能化发展
报告简介:
本报告首先从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内涵、高质量数据集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赋能行业模型开发等角度分析了建设高质量数据集的背景,其次从高质量数据集的定义、国家总体部署、行业建设方向以及数据标注、质量评测、平台支撑等方面阐述建设高质量数据的主要路径,最后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自然资源行业的特点提出工作建议。
吴洪涛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个人简介:
长期致力于自然资源信息化、时空大数据治理与人工智能应用研究。主要负责自然资源数字底座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建设与技术体系创新,牵头组织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自然资源“一张图”与实景三维中国等重大工程实施,推动构建覆盖全行业的高质量数据资源体系。近年来,重点开展自然资源大模型关键技术攻关,主导推进“后土"大模型的研发与应用实践,促进行业高质量数据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
报告主题:自然资源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构建与后土大模型应用探索
报告简介:
AI大模型快速发展对高质量、多模态数据的需求急剧增长,高质量数据集已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要素。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要求推动行业高质量数据建设。自然资源数据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高质量数据集的建设已成为推动自然资源大模型落地的关键。本报告围绕自然资源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的目标任务、三层需求,阐述自然资源高质量数据集的建设模式、总体框架和建设内容,提出高质量数据集在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等场景中的典型应用。
梁建峰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数据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个人简介:
主要承担人工智能海洋学应用、海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等方向研究,建设运行国家海洋大数据服务平台(海洋云),研发海洋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制中国全球海洋融合数据集等特色产品,实施海洋资料国际交换与共享。近几年牵头实施省部级项目13项,牵头编制发布海洋行标 6 项,获得发明专利 6 项和软件著作权 10 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0余篇。
报告主题:AI驱动的海洋环境融合高质量数据集构建与应用
报告简介:
从数字经济时代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背景与现状需求入手,介绍AI驱动的中国全球海洋环境融合数据集(CGOF1.0)主要内容、制作流程、智能融合和迁移学习等关键技术突破,以及数据集的开放共享和场景应用情况;介绍国家海洋大数据服务平台(海洋云)开放共享的海洋环境整合数据集、统计分析产品、实况分析和再分析等海洋数据产品。深入分析当前海洋高质量数据产品建设的主要瓶颈,研提未来海洋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发展思考。
常悦
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先进遥感研究院研究专家、副研究员
个人简介:
长期从事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已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论文 12篇,谷歌学术总被引 640 余次,H指数为9。研究成果被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和交大主页新闻等多家机构和媒体推荐报导。担任遥感旗舰期刊Remote Sensing客座编辑,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The Innovation Informatics、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等期刊青年编委,作为评审专家获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2023年度Top 30审稿人(排名第3)。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及部省级项目8项。
报告主题:面向地理空间智能的高质量时空数据集构建及应用探索
报告简介:
本报告围绕“地理空间智能”前沿需求,系统探讨高质量时空数据集的构建理念、关键技术与创新应用路径。结合团队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自动化标注、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实践,分享典型案例,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实景三维中国、地质灾害等典型场景下的数据集建设与智能应用探索。旨在为自然资源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提供可借鉴思路,推动标准化体系完善与智能应用落地。
张怀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资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
个人简介: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林学会林业计算机应用分会理事长,国际数字地球协会数字湿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元宇宙技术与应用创新平台副理事长,《Smart Forestry》主编,《林业科学》副主编。长期从事智慧林业、人工智能与可视化技术研究工作,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件,制定行业标准8项,取得软件著作权登记52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创新奖”、第十届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等奖项。
报告主题:林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与林龙大模型创新应用
报告简介: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科学数据是AI科技底座,是人工智能的“粮食”和基石。林草行业在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的业务协同和深度赋能。报告从林草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挑战,提出AI for Science-数据驱动的林草科学研究新范式,从文本语料库、多模态数据等阐述林草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现状,说明高质量、标准化数据集是林草行业迈向智能化的根基。以林业领域预训练语言模型,融合多模态大数据的生态参数智能挖掘模型、林木基因-环境互作模型、林木结构参数提取模型等几个方面,介绍林草高质量数据集驱动的大模型研究进展,以及大数据驱动的林草行业大模型落地业务场景。最后,提出通过”产-学-研-用“、“云-数-智-算”协作,倡议联合共建,共同打造大数据-AI技术底座,深化林草行业AI+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林草落地应用场景,提升为国家、行业重大需求的服务能力,驱动林草行业创新发展。
李贵现
北京数慧时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个人简介:
拥有超过三十年的行业从业经验,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以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能力,推动数慧时空从技术服务商向地理空间智能平台型企业转型。同时,将行业积淀与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洞察相结合,提出并践行“地理空间智能”理念,并带领团队研发出多模态大模型“长城”与“数慧云脑”国产系列软件产品。历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等行业组织理事职务,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推动技术落地与应用创新。
报告主题:建设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推动自然资源大模型创新应用
报告简介:
本汇报围绕“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是‘一张图’的核心支撑,更是推动自然资源业务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基石”展开。首先从国家政策与行业痛点出发,阐明建设的紧迫性,并界定数据集与“一张图”互为“内核”与“载体”的关系,旨在推动数据应用从汇聚治理向价值创造跃升。其次,设计了一套“业务需求分析→数据集建设→模型评测→智能应用”的四阶段闭环实施路径,确保建设与业务深度绑定、与应用效果双向验证。最后,通过用途管制、耕地保护等典型场景案例,实证高质量数据集在打破数据壁垒、提升管理效率、支撑智能化转型中的关键作用,为行业提供可复制、可落地的实践范式。
宫兆亚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院长助理、研究员
个人简介:
获得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地理与城市区域分析博士,曾任英国伯明翰大学地理地球环境科学学院讲师。长期从事地理信息科学、交通地理学、城市科学与低空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地理空间智能和时空大数据分析领域积累了丰富成果,在综合类和领域专业类高质量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4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重点基金、孔雀人才和团队等10余项科研项目。曾获得英国经济社会(ESRC)和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资助的研究项目。曾担任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信息基础设施专业组主任 (Director for the Cyberinfrastructure Specialty Group of AAG)和2017-2019国际区域科学协会地理计算分会主席。现担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智慧国土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和ACM SIGSPATAL中国分会执行委员。
报告主题:面向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基础模型:“监测-模拟-优化”耦合系统
报告简介:
理解城市系统的动态变化,是评估空间规划、优化城市结构与形态的关键前提。城市系统的核心,在于土地利用与交通之间的系统性关联。这种关联不仅为城市研究提供了普适性知识,更为不同情境下的城市发展过程,构建了可共享的规律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国土建设已成为推动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大语言模型的整体突破与地理基础模型在特定领域的进展,催生了一个重要方向:构建能够捕捉城市系统共性知识,并可适配不同规划情境的 “城市基础模型”。这类模型的核心价值在于为更智慧的空间规划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本次讲座将从 “土地利用 - 交通” 系统整合的视角出发,重点探索城市基础模型在三大领域的应用能力:城市监测、模拟预测与方案优化。其中,我们将特别聚焦模型在不同空间尺度与规划情境下的迁移适配能力。我们期待,这些探索能为城市规划理论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搭建一个双向赋能的框架,最终为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基础模型铺平道路。
大会同期举办第二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暨北斗应用博览会,数慧时空作为领先的地理空间智能平台型企业受邀参展,将在4号馆4T-02展位恭迎大家莅临。届时,展位将重点展出多模态大模型“长城”家族、“数慧云脑”国产系列软件,以及人工智能在自然资源、智能遥感、智慧应急、调查监测、交通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更多精彩,等你来聊!
分论坛预告:
科技融智·智绘文保:智能化测绘引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质发展
陆海一体空间基准理论及应用暨空间基准全国重点实验室坤舆论坛(第二期)
↓↓ 了解更多产业要闻 ↓↓
请将我设为星标★
>>协会通知
>>近期要闻
>>协会通知
>>近期要闻
>>协会通知
>>协会通知
>>协会通知
>>协会通知
>>协会通知
>>协会通知
>>近期要闻
>>近期要闻
>>近期要闻
“企业家风采”“民企之光”“创新之声”“精品成果秀”“会员喜讯”“新品发布汇”“产学研合作”“国际市场”“专精特新”“科普”等主题宣传(专栏)长期征稿,欢迎投稿!
联系人:李娟 13370105015(微信)
邮箱:xc@cagis.org.cn
欢迎参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