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蓝皮书文章丨地理信息技术在智慧文旅的应用与展望
最新动态
蓝皮书文章丨地理信息技术在智慧文旅的应用与展望
2025-10-11146

图片

本文节选自《地理信息产业蓝皮书·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4)

地理信息技术在智慧文旅的应用与展望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旅游地理信息工作委员会

陈品祥1 王英杰2  赵耀龙3  宁永强4  黎景良5  


1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资源研究所

华南师范大学

天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数字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一、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日益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休闲娱乐选择。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第一出境旅游购买力国。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及“智慧文旅”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了文旅融合的智慧化发展。智慧文旅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以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服务为目标,对旅游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对游客提供定制化服务、对旅游产业进行智慧化改革的现代化工程。智慧文旅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依托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智慧技术,在进行旅游服务的同时,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

传统旅游网站通常只向游客提供景点的图片和文字介绍,缺少相关的空间位置信息以及周边配套设施信息,导致游客体验感较差。由于旅游资源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存在一定尺度嵌套、属性多元等特性,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可以在空间认知、分类体系设计、数据库标准化建设、空间分析与评价、智慧化管理、可视化展示等方面提供相关支持,进而被大量应用到旅游资源普查、评价、开发、管理的全流程之中,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地理信息技术依托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智能分析等功能,可以为文化旅游行业发挥信息管理、个性化定制、开发决策参谋等作用。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的空间表达、定位和查询统计能力,物联网技术的动态感知和监测、实时更新能力,以及移动互联灵活便捷等技术优势,以电子地图为依托,集景点、酒店、购物以及餐饮等旅游地理信息于一体,为公众提供科学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旅游服务是智慧文旅发展的必由之路。地理信息技术推进测绘实景三维、数字孪生技术、大数据、虚拟现实的生动表达,通过元宇宙加文旅给游客带来全新的元宇宙沉浸式文旅体验。依托地理信息技术打造元宇宙地理信息底座,以全新的呈现方式赋能文旅新模式,突破传统旅游“时”与“空”等局限,使用户获得更有沉浸式、科技感、补偿感的体验。地理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管理与分析功能,为旅游信息化、智慧化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总看来,目前地理信息技术在智慧文旅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信息管理

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分析、处理、操作功能,为旅游评价、预测、规划、决策支持提供依据。传统方式下的旅游规划决策速度慢、效果差,难以适应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地理信息技术不仅以其快速高效收集、存储、整理、输出、查询、检索旅游信息等功能来提高旅游规划决策效率,更以其优越的空间分析功能使旅游规划更科学、更精2019 2024

)网络旅游地理信息系统

网络极大地拓宽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功能,从互联网任意一个节点均可浏览网络地理信息站点上的地理信息,并进行空间检索和分析 2018。网络可以用于发布旅游地理信息,使游客能够通过网络浏览器访问地理信息数据,实现地理数据和属性的查询、统计、编辑和专题图制作等功能。基于网络旅游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提供旅游信息查询、旅游景点推荐、旅游路线规划和旅游导航等相关服务,帮助游客规划出最佳旅游路线是未来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智慧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4

)移动旅游信息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传统电脑端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已无法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 在移动旅游服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移动互联、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以及二维码等先进技术,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移动旅游服务新模式,构建智慧旅游大数据库,搭建移动旅游信息服务系统,为游客提供实时地图定位、路线导航、景区导游导览以及“吃、住、行、 游、购、娱”六要素信息服务。基于移动端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是近几年智慧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树林,2023

(四)智慧旅游综合服务

旅游景区如何为游客提供合适、匹配的服务,这需要对游客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通过移动终端设备、高精度定位终端设备,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的旅游景区游客信息系统能够识别游客分布、类型、行为、消费、画像、来源等信息,可为旅游景区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资源、提供个性化服务、调整二次消费产品等提供科学参考,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侃侃 等,2018

(五)生态旅游

地理信息系统为生态旅游景区旅游资源调查提供了很多方便,与传统的调查方式相比,其主要优势体现在调查准确、快速、全面、经济;定位准确,且能进行三维仿真和重建;便于野外调查的现场数字化;便于资源属性调查和多源异构信息的集成 2020

(六)虚拟旅游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三维可视化、虚拟现实、三维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国家、行业相关的建设标准陆续出台,将三维实体、三维环境等与旅游系统结合,产生交互式的三维动画、动态仿真的虚拟旅游电子平台,虚拟旅游进入了全新阶段。近年来虽然各地陆续推出了实景虚拟漫游的服务,但目前这些服务仍旧存在不足之处。由于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凭借地理信息技术支撑的虚拟旅游行业将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 等,2024

综上所述,地理信息技术依托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智能分析等功能,可以文化旅游行业发挥信息管理、个性化定制、开发决策参谋等作用。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服务供给体系。因此,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以电子地图为依托,集景点、酒店、购物以及餐饮等旅游地理信息于一体,为公众提供科学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旅游服务是智慧文旅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旅游资源智慧管理的需求

(一)旅游资源认知和分类

旅游资源智慧管理中运用了大量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理论技术,特别是空间认知方法和地学图谱空间思维理论应用于旅游资源认知、分类管理中。依照空间特性将旅游资源划分为实体类和非实体类,建立了基于空间和非空间的旅游资源语义关系结构。在时空框架下,构建了基于地理语义的旅游资源事件模型,用于历史和文化旅游资源的提取和空间范围获取。在空间尺度分类上,构建了旅游资源单体、集合体、聚集区、组合区等概念,面向规划管理与开发,从不同尺度对资源的空间布局和赋存关系进行了界定,有效支撑了资源-产品转换与开发设计。相关理论与成果已应用到宁夏、海南、四川、以及西藏山南、河北秦皇岛、黑龙江哈尔滨、安徽祁门、山东蓬莱、浙江江山、广东南澳等多个省、市、县三级旅游资源普查与分析评价工作中。

(二)旅游资源普查和建库

传统旅游资源普查以“轻室内+重野外”模式为主,一般需要组成多个调查小组进行实地踏勘,周期较长且费时费力。大数据时代,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知识图谱、知识挖掘等技术方法的旅游资源预名录整编与获取模式,通过室内提取分析,实地普查前可获取和挖掘大量区域核心旅游资源信息,野外只需针对性进行核查、补录。基于此,各地旅游资源普查充分地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编码、建库、空间分析和数字化管理等技术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平台,结合遥感影像、数字模型、电子地图等各类数据认知与挖掘旅游资源,基于位置服务(LBS)浏览器-服务器B/S网络架构等技术采集旅游资源。与传统旅游资源普查模式相比,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资源普查流程更加便捷、精确与高效,大大提高普查的效率与精度。相关技术和模式已应用到全国多个省县三级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中,包括海南省旅游资源普查与规划信息库建设(2018年)、四川省旅游资源普查地方标准与技术规程制定(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2022年)、西藏山南市旅游资源普查(2024年)等。

(三)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传统旅游资源评价主要依靠不同领域专家打分评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依托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技术方法开展的旅游资源空间上的聚合、结构、格局和分布规律评价,包括一定空间范围(集合区、聚集区和组合区)旅游资源数量、密度、类型数量、质量结构、组合、空间关联等模型构建。大量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如缓冲分析、邻近分析、网络分析以及叠加分析等被应用于旅游资源的区域评价中,包括面向集合区、聚集区和组合区的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对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例如山东省青岛市旅游资源普查烟台市蓬莱区旅游资源普查中,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构建了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改进模型,分别对山东省青岛市、烟台市蓬莱区旅游资源进行了区域评价,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格局和时序进行了评价;在重庆铜梁区旅游规划成果中,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多尺度网格建模技术,提取了铜梁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图谱与重要的点、线、面优质旅游资源区,为科学规划提供了支撑。

在评价尺度上,区域旅游资源评价多以行政单元和旅游区尺度为主,都是单纯以统计性指标为主进行空间建模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分析,但旅游资源在区域间的空间关系,组合、耦合、聚合效应,区域内旅游资源数量、质量和类型数量空间关联对区域旅游资源品质的贡献机理和评价模型,提取旅游资源的空间图谱,以及面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资源潜在开发利用价值知识图谱都是目前缺乏的。如何依托自然地理空间单元(如流域、海岸带、地貌区等)和非行政管理区的人文空间单元(如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区、风景名胜区等)所形成地理区域,开展旅游资源评价并服务于区域旅游决策是客观需要,也克服了过去单一面向行政区的资源普查与评价缺点,形成面向多元空间单元的地理信息普查建模分析方法在实践中开展了基于流域、地貌单元或海岸带以及经济开发区等空间单元的旅游资源评价研究,更好地揭示了区域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格局以及服务于不同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需求。在分析方法上,在传统基于矢量地理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了基于格网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如在海南省旅游资源普查与规划信息库建设项目中,通过一定范围的格网分析,对海南岛主要旅游资源集合区进行了提取、建库,并对海岸沿线的资源进行了格网评价,划分了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区与等级;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中,基于不同尺度格网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进行了评价。

(四)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层次分析法、可达性分析是常用的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方法,通过建立判断矩阵,计算权重,修正判断矩阵,通过一次性检验得到正确的权重;可达性是体现交通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区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工具,综合考虑交通、海拔、坡度等因素的可达性分析法是测算区域内交通可达能力、评估区域旅游开发潜力的重要技术方法。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指南》中,通过交通可达性分析实现了区域文旅资源开发的优先序判定,以及未来区域交通如何规划设计来支撑旅游开发。在《山南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指南》中,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对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的重点资源交通通达性进行了分析,对区域旅游开发时序进行了计划与安排。

(五)区域旅游发展格局识别与判断

空间核密度分析法是旅游资源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研究较常用的研究方法是一种从数据本身角度研究其分布特征的方法,在地理学中被广泛应用在旅游资源领域常用来描述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单体等区域差异及格局优化。例如,在《海南省旅游资源评价报告》中,利用核密度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提取了基于优质单体的旅游资源集合区和聚集区,并提取了海南岛旅游资源4个圈层结构和对称结构的旅游资源格局图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报告》中,基于空间分析识别出高等级旅游资源分布格局图谱,通过轴带圈层串联形成“三区六带多中心”的区域旅游资源总体分布格局。 

(六)区域旅游组合开发与规划

旅游资源空间组合分析是区域内旅游资源集聚而形成的旅游资源圈层和资源带,用地理信息系统缓冲区分析方法和一定的模型集成来识别和提取其空间范围,并对范围内旅游资源开展评价分析,是旅游资源空间格局提取、开发重点研判、开发规划制定及辐射区域研究中的重要技术与方法。近些年来,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地学知识图谱的图形化集成方法对挖掘旅游资源内在的关联规则、组合模式、分布规律、空间格局,完成从识别、评价、格局到机理的分析过程,提供了科学的研究范式,为旅游资源开发、选址与空间规划提供科学支撑。如在安徽黄山祁门县旅游资源普查与全域旅游规划成果中,利用核密度法和空间分析,识别和提取了若干高品质旅游资源聚集区域,通过轴-带关系、点-面组合串联起来,构建了祁门县“一轴、两带、三核、五组团、十节点”的旅游开发总体格局。


三、智慧文旅地理信息系统典型案例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1.历史事件地图制作

2021年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利用文本空间化、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在充分参考历史地图的前提下,结合网络地图的路网进行路线信息挖掘及路线制作并利用三维地形图、影像等数据,对路线进行修改和佐证,进一步细化了六世班禅朝觐与灵柩西归的路线最终制作了坐标精确、具有古今地名对照的六世班禅朝觐与灵柩西归路线电子地图,该成果在故宫展 2021)

红色旅游地图是一种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主题,通过地图形式展示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革命精神和革命遗迹的旅游指南产品。在我国,红色旅游地图涵盖了众多著名的革命圣地、纪念地和遗址,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自驾游地图》《陕西省红色文化地图》《武汉红色旅游手绘地图》等。在北京,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联合出品的北京红色旅游地图理出了北京268个红色文旅目的地,按照不同主题、地理空间分布、历史事件等进行组合,设计了9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包括大热的“觉醒年代”主题线路。通过这张北京红色旅游地图,人们既可以准确查找红色资源点位,又可参考主题游览线路开展党建团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学习北京红色文化和历史、弘扬红色精神有了一份实用指南。

2.长城数字云平台

长城数字云平台是针对长城资源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等新场景需求,将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建模、智能导览、慢直播系统等多种高新技术相融合,实现长城海量数字内容的汇集,将文物、文化、旅游、科技、教育等行业数据融合应用,解决长城数字资源分散、数字化成果转化形式单一等问题,以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体系为目标,利用在线三维重建、多源数据融合、5G/XR第五代通信技术+多种虚拟技术等多种创新技术建设的长城文化资源数字化服务平台,构建开放互联的数字化管理体系,支撑长城国家公园保护与文化传播创新示范,强化“长城国家文化公园IP”,助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再现工程建设。平台在全国首创首发以“微信小程序+公众号+视频号”的管理运行模式,构建可观看、可阅读、可体验、可感悟、可游购的公共文化线上空间,实现“一部手机游阅长城”。平台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国率先创新推出,微景天下提供技术支持,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再现工程标志性项目,同时获评2023首届数字赋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创新应用案例最佳元宇宙应用场景奖。

(二)智慧景区服务管理运营

2022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发布《智慧旅游场景应用指南(试行)》,其旨在发挥旅游业丰富应用场景优势,通过拓展场景应用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发展。《智慧旅游场景应用指南(试行)》指出十大智慧旅游典型场景,其中结合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五大场景如下:1.运用物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定位等技术,实现旅游交通的智慧调度;2.运用图像识别、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红外热成像、传感等技术,实现智慧旅游停车;3.运用5G、大数据、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生物识别等技术,通过视频监控、传感设备等获取特定区域即时人流密度和流向流速等数据,依托游客流量大数据平台,自动比对区域游客最大承载量,动态预测拥堵区域和时段,实时发布游客流量预警信息,及时告知游客调整游览线路,实现智慧游客分流。4.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蓝牙、基于位置服务(LBS)等技术,为游客提供基于位置的个性化路线推荐、导览和讲解等服务,实现智慧导览讲解;5.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视频监控等技术,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各类安全隐患,保障游客人身安全和旅游环境安全,实现智慧安全监管。上述指南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服务提供了有效指引。

1.“云上都江堰、数字青城山”智慧景区管理服务体系

依托“云上都江堰、数字青城山”智慧景区管理服务体系的打造,青城山-都江堰景区能够为游客提供游前、游中、游后的全程个性化服务。游客在游客中心的人像采集终端处购买门票在线支付成功后,不需要身份证或者纸质门票,即可在人像识别通道采用刷脸方式直接进入景区。除此之外,“一号通、一码行、一网探”各种智慧化服务直接刷新提升游客体验。以元宇宙“虚实共生”为目标,通过三维数字引擎及云端渲染技术,深度融合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的高精模型,着力刻画“青城天下幽,古堰天府源”的优美景色。同时高度融合景区现有视频监控、客流管控、指挥调度、交通管控、智慧厕所等业务系统和数据,将“虚”拟的数字孪生景区场景与“实”际的数字景区业务进行虚实融合,提升景区“管理一体化、聚合可视化”水平,确保“看得见、联得上、呼得应、调得动”,管理“所见即所得”。一旦游客在景区发生财物遗失等意外情况,通过虚实数据的结合,北斗定位、视频监控、无线对讲等平台就近指挥调度一线人员进行处置并全程追踪,迅速处理完毕。

2、黄山景区5G+智慧旅游试点

以黄山风景区丰富的文化、自然旅游资源为依托,在已有的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基础上,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种先进技术,全面整合黄山风景区旅游资源,通过“一网、一库、一中心、三大应用主题”的建设,探索建立“5G+北斗”时空搜救、5G+移动执法等智慧管理体系,5G+线上直播5G+导游导览5G+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智慧体验体系,5G+人工智能AI游记助手5G+增强现实AR游戏等智慧新业态,5G+供水生态系统5G+古树保护等智慧保护体系,深入推进科技赋能景区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构建“数字黄山景区”雏形,大力提升旅游景区管理运营能力,有效整合景区人员、车辆、设备及各类景区资源,全面监测景区综合运行态势,实现景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该项目以“服务游客”为核心理念,提升游客在景区内的游玩体验通过对旅游要素实时监测合理调配保障资源、对游客各类信息分析与挖掘、对接各类热线及网络平台分析发现旅游薄弱环节等措施,为游客提供完善的行前、行中、行后服务,积极发展景区电子商务,整合黄山风景区商业资源,开拓在线旅游、移动旅游市场,加强景区旅游公共服务综合能力,提高游客在黄山风景区的游玩感知参与度。

(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郑州文旅云平台

郑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依托郑州文旅云平台作为公众服务的统一出口,全面整合汇聚郑州辖区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资源,实现文旅信息共享、活动预约、场馆预订、数据管理、旅游电子年卡、旅游智能行程规划、特色文旅产品消费等功能,为广大市民提供一站式数字文旅公共服务。郑州文旅云平台还实现与省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郑好办”政务平台等数据互联互通,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码上游郑州”智慧旅游服务系统为来郑游客提供吃、住、行、游、娱、购等一站式服务。该系统可覆盖郑州71家景区,实现语音导航景区53个,支持22家景区全景虚拟展示、实景导航地图,游客进入该系统系统即可根据位置推荐景区、景点,是游客畅游郑州。以“数”赋能,让城市更聪明,让市民更舒心。在新技术不断迭代的今天,智慧文旅搭乘智能手机快车,用科技打造数字文化和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

2.禾力数字乡村平台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地理信息技术凭借其在空间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方面的独特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乡村规划设计、农业生产发展等多个领域,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技术支撑。禾力乡村平台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数据、空间定位技术等技术手段,挖掘乡村旅游资源,规划乡村旅游线路,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为乡村产业发展、农文旅融合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禾力数字乡村平台以贵州省为实践点,在构建乡村文旅基础数据库方面,通过采集村落地理位置,深入乡村采编村落信息,打造“黔村百科”云名片,为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通过空间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为每个村定制精品徒步路线,集乡村自然风景,生态农业,文化景观等为一体,设置路牌网红打卡点,充分展示乡村文旅特色和产业资源,为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推广提供依据。此外,在其他新兴技术的加持下,采集、汇编、储存贵州乡村风光风貌,将其完整、全面的数字化保存,构建“贵州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通过手机、电脑、电视、虚拟显示VR等多终端,全平台、全景式无缝流畅体验贵州乡村原生态的景象。

(四)沉浸式体验空间开发

1.陕西物质文化遗产二维分类与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平台

“陕西物质文化遗产二维分类与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平台研究及应用示范”创新成果发挥中煤航地理信息技术优势,以陕西古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陕西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分类编码方法,建立陕西省古建筑文物分类体系;通过无人机+实时动态RTK测量 完成单体文化遗址点云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无缝拼合,总结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可视化建模方法,形成不同类型文物空间和纹理数据采集流程和作业规范基于以上模型数据及分类体系研究基础,开发了一套基于虚拟引擎UE4的数字文化遗产快速建模平台,对陕西省内部分典型古建筑完成沉浸式体验开发,用户可根据用户界面引导或蓝图搭建完成数字文化资产的设计。该平台集成地理信息、虚拟现实、裸眼三维、实景三维等技术,从时间、空间、文旅资源类型三个维度打造了逼真的三维立体集锦空间,以沉浸式的呈现方式展现了陕西古建等文化旅游资源,打破了传统旅游线下游览的局限,用户以第一人称视角完成创建及体验,极大提升了交互性及趣味性,创新了陕西省文化旅游宣传展示方式,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具有地理信息特色的智慧文旅推广模式,也为文旅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方式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

2.数字一大元宇宙

数字一大建设5G+智慧旅游试点项目通过5G+元宇宙赋能,突破线下时空限制,开创沉浸式党建新模式,实现红色党建教育方式的创新与红色文化传播手段的升级。该项目借助5G专网、边缘计算和云渲染等技术,为用户提供了稳定而细腻的沉浸式体验,同时基于数字孪生、数字原生等技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精准建模以及对线上空间的创新设计,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融合,将红色遗迹与文物真实地呈现在用户面前。数字一大元宇宙利用先进技术手段突破传统限制,构建了广泛、高效的党建服务渠道,为建党故事的传播、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了力量


四、发展展望

地理信息技术在旅游资源研究与开发中的实践应用成果不断增多,研究领域不断外延,涉及旅游资源空间认知与标准化、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旅游空间布局与旅游规划、旅游资源信息图谱、旅游资源可视化分析等方面的内容。由旅游专家主导应用到许多地理信息系统专家进入旅游领域,不仅提高了量化分析水平,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空间思维模式和方法,例如将地理格网化理论应用到旅游资源评价中,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方法体系特别是定量研究和基于知识的空间语义规则的模型构建,将会较大地提高旅游研究的智能化应用水平和效益,地理信息系统具备快速的处理数据能力和科学的逻辑分析能力,可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开发利用及规划,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未来地理信息系统与旅游资源研究的融合发展将带来以下几个新趋势:一是具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和知识背景的旅游资源研究者会日益增多,行业与公众参与度会不断上升;二是地理信息系统与旅游知识模型的结合,可助力旅游研究方法体系的提升和创新,在传统旅游学定性评价基础上做到定量化评估,更准确反映和刻画资源开发价值;三是地理信息系统新技术、新功能将更多引入到旅游资源管理,目前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建模技术、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无人机技术等将会大量用于旅游资源单体和集合体的真实三维建模,用于更加直观、高精度的旅游资源空间认知、关联、特征提取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智能化的动态三维可视化系统,增加旅游研究者甚至游客的沉浸感、体验度以及空间决策的智能性、科学性。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智慧文旅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未来该领域可能的发展方向有三个第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游客可以使用智能语音助手与目的地人工智能软件交互,和“数字人”对话,获取个性化的旅游建议和体验,如定制的旅游线路、美食推荐和景点解说等服务第二历史资源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旅游业的繁荣注入新活力。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为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加全面、高效的监测手段;另一方面,游客可以通过虚拟增强现实设备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历史事件,走进宫殿和遗址,与过去互动,深度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第三设备小型化与普及化。随着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增强现实设备的体积和重量将不断减小,成本也会降低,使其更加普及。游客可以佩戴轻便的虚拟增强现实眼镜或使用智能手机上的虚拟增强现实应用,实现“一机通”,随时随地与周围的环境互动,探索文化景点的奥秘。


参考文献

陈海波,王海起.基于天地图API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18,16(09), 65-68. 

陈品祥,张红,马磊,等.历史事件路线的空间复原及可视化——以六世班禅朝觐与灵柩西归为例[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21,38(04):416-421,429.

陈铁军.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9,(21), 74-75. 

和娴, 杜臣昌, 郑英, 王凤民, 刘文俊, 戴军. 旅游景区游客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绿色科技,2024,26(2):244-248

蒋依依, 高洁, 郭佳明, 徐海滨. 地理大数据在旅游领域的创新应用及学科影响和研究展望[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4,26(02), 242-258. 

刘树林.基于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移动旅游信息服务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3,(05),108-110,114.

马亮.基于web技术的武汉市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硕士)(2014). 华中师范大学

吴侃侃,金豪.全域旅游背景下浙江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18(08),147-150.

姚瑶, 郭医博.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旅游方面的应用[J].电子测试.2020,(15), 66-68. 


报告直播回放二维码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收看

本文节选自《地理信息产业蓝皮书·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4)


↓ 了解更多产业要闻 ↓↓

请将我设为星标

来源: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转载请注明来源,并在“阅读原文”增加本文链接


编辑:李   娟
初审:田   蕾
审核:余   青

>>协会近期直播

>>协会通知

>>近期要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征稿启事
          图片

          企业家风采民企之光创新之声精品成果秀会员喜讯”“新品发布汇”“产学研合作”“国际市场”“专精特新科普等主题宣传(专栏)长期征稿,欢迎投稿!


          联系人:李娟 13370105015(微信)

          邮箱:xc@cagis.org.cn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蓝皮书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