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科普丨从“画地图”到“赋智能” 测绘地理信息的智能升级之路
最新动态
科普丨从“画地图”到“赋智能” 测绘地理信息的智能升级之路
2025-09-234
图片

【自然资源科普课堂】从“画地图”到“赋智能”--测绘地理信息的智能升级之路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画地图”到“赋智能”

--测绘地理信息的智能升级之路

图片
图片

图片

否知道,现实中手机地图能精确导航、跨海大桥能完美合拢、海底隧道能顺利贯通、违法用地能智能识别、地质灾害能提前预警、无人飞机能精准飞行、城市实景能三维虚拟等科技的实现,背后都离不开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行业——测绘地理信息

测绘在人们传统意识里,就是“画图的”。现在,它不再只是测坐标、画地图的技术活,而是正成为驱动自然资源管理、城市建设、灾害预警甚至日常生活智能化的新质生产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测绘地理信息的世界,看它如何从幕后走向台前,完成一场华丽的智能蜕变。


图片

一、传统测绘:

低调的制图工匠

图片

传统测绘工作,靠测量工程师们扛着全站仪、水准仪、GNSS接收机,趟水过河,翻山越岭,测量每一个点的位置和海拔,再把这些数据绘制成图。

传统测绘成果通常包括一套标准的电子数据,比如地形图、影像图、高程模型,我们称之为测绘4D产品”,此外还有坐标、海拔、航片数据等测绘成果一般提供给交通、国土、建设等部门用于勘察、设计、规划等业务

图片1.jpg

测绘4D产品

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存有大量传统测绘成果——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坐标数据、历史航片等,它们记录了广西山川河流、城乡变迁的历史脉络,至今仍许多重大工程的勘察、设计分析等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传统测绘生产模式有三个明显的痛点

数据睡大觉:90%的数据交付后便沉睡在档案柜或硬盘里,未被深度分析和利用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档案库房存放大量纸质或电子测绘成果,尚未充分释放其潜在价值

服务跟不上:只能提供静态图纸一般是每个项目每次申领一批图形数据,在CAD或GIS软件中进行规划设计或简单分析,无法满足动态监测和智能分析的需求

角色边缘化:总认为测绘只能是测坐标绘地图,其战略性、决策支撑性价值未被挖掘

图片2.jpg

传统测绘服务模式


图片

二、新型测绘:

不仅是数据,更是“智能引擎”

图片

随着卫星导航、无人机、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测绘地理信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它不再是静态的图纸提供者,而是变成了动态、立体、智能、服务型的时空信息引擎。

1. 从静态动态,构建天空地海一张网

以前测制一幅地形图可能需要几年,人们难以及时了解地表现状。现在通过卫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GNSS基站、各类摄像头、形变传感器)和无人船等,我们可以实现分钟级响应的动态监测。比如:

卫星每天扫描区域,做生态监测、看庄稼长势、查违章建筑;

无人机从机巢自动起飞,进行交通、电力日常巡检或响应突发灾害;

地质灾害点装有传感器,实时监测位移变化,提前预警。

不仅如此,用户通过将历史地形图、航片与当代卫星影像、无人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实现对地表变化的长时序监测。分析海岸线变迁、城市扩张、植被覆盖变化等,为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这一过程中,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藏传统测绘资料价值得到逐步挖掘通过与新科技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图片3.jpg


图片4.jpg

无人机“机巢”自动起飞


图片5.jpg

海岸线变迁分析

2. 从平面立体,打造高精度数字孪生地球

传统地图是二维的,缺乏真实世界的立体感和细节。现在通过倾斜摄影和激光雷达扫描技术,我们可以构建厘米级精度的实景三维模型。

规划师可以在三维城市模型中“漫游”、“量测”、“分析”,生态廊道连通性、城市通风廊道、日照分析等复杂空间问题迎刃而解,决策更科学、更直观。

得益于历史风貌、名胜古迹、珍稀文物实景三维,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提供全新可能游客通过VR设备,足不出户即可沉浸式领略。

利用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中的历史测绘数据,结合现代三维技术,可重现某时期某区域立体用于展示和分析。

图片6.jpg

实景三维支撑红线边界优化


图片7.jpg

历史街区风貌AI评估


图片8.jpg

VR看敦煌

3. 从数据智能,AI让数据会说话

以前测绘给出来的是一堆坐标点或抽象线条,是原始的、需要人工解读的数据

现在利用AI和大数据技术,让测绘数据起来、聪明起来,自动提炼信息、发现规律、辅助决策。比如:

智能识别技术,自动识别违法用地、森林病虫害;

基于历史数据和机器学习,推演城市扩张趋势、预测地质灾害风险;

构建自然资源知识图谱,智能分析项目对生态、水源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测绘资料进行AI解译,还可自动提取耕地、建筑、道路河道等的变迁信息构建时空知识图谱,进一步提升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水平。

图片9.jpg

AI让数据“会说话”

4. 从交付服务,全链条赋能管理

新型测绘不再止步于交数据,而是深度融入自然资源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规划阶段:用实景三维辅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执法阶段:卫星发现违建,APP指挥外勤现场核查,效率大大提升;

救灾阶段:无人机快速生成灾区三维模型,为救援开辟生命通道

将来,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有望收集更多多源数据,并借助新技术转变服务模式,从被动提供数据转为主动赋能,建设历史当代时空平台,推动数据开放与协同创新,真正让传统测绘成果起来。

图片

三、结语:

拥抱智能测绘,构建美好未来


从静态的图纸到动态的感知,从被动的数据提供者到主动的决策智慧引擎,这是测绘地理信息的华丽蜕变。未来的测绘地理信息将更智能、更主动、更融合,服务更精准,从“你要什么我给什么”转向“我知你需要什么”。

测绘地理信息的这场转型,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理念的重构,将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未来。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所珍藏的测绘资产,也将在智能升级中焕发新生,赋能千行百业,共创智慧明天。


END


↓ 了解更多产业要闻 ↓↓

请将我设为星标

作者:王柏鹏
图片、资料来源: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
转自: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公众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编辑:李   娟
审核:余   青

>>协会近期直播

>>协会通知

>>近期要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征稿启事
          图片

          企业家风采民企之光创新之声精品成果秀会员喜讯”“新品发布汇”“产学研合作”“国际市场”“专精特新科普等主题宣传(专栏)长期征稿,欢迎投稿!


          联系人:李娟 13370105015(微信)

          邮箱:xc@cagis.org.cn

          图片
          图片

          科普专栏 欢迎投稿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