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智慧城市“一图一码” ?打造首都特色时空底座
最新动态
智慧城市“一图一码” ?打造首都特色时空底座
2025-07-315
图片


智慧城市“一图一码”  打造首都特色时空底座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陶迎春

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相关要求,北京市结合首都数字化转型以及智慧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构建了一套以地理实体数据为核心,以“城市码”时空标识为关联纽带,以“赋码+治理”为融合手段的“一图一码”两大共性基础设施,打造智慧城市时空底座,实现对时空数据的动态管理,激活时空数据要素,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

总体思路

北京市“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通过一些层层细化、环环相扣的制度设计,形成了北京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控制规划、专项规划和顶层设计的4级智慧城市规划管控体系,要求全市统建智慧城市“一图一码”,明确规定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必须依托共性基础平台,不得重复建设,并制定了智慧城市建设专项绩效考评任务,强化考核监督,通过信息化项目评审,促进信息系统用图用码。

“一图”是全市统一的时空基准底座,是智慧城市的数字空间载体和共性基础设施,按照四个统一(统一底图数据、统一坐标系、统一时空编码、统一服务平台),为全市各级政府部门业务应用提供地理空间底图和功能服务基础。其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统筹建设,各个部门已经建设的也要有序迁移。

“一码”是全市统一的数字身份编码应用体系,也叫“城市码”。“十四五”以来,为破解实体精准标识和数据融合应用难题,北京市陆续制定发布了《北京城市码建设指导意见》和《城市码编码与应用规范》等地方标准,在全国首次提出建设“标识统一、编码规范”的城市码新型基础设施,并纳入智慧城市“七通一平”数字基础底座整体布局,明确建立人、企、物各类实体的身份标识和时空标识两大数据索引体系及二维码应用体系(编码、发码、用码),解决全市发码“散乱无序、一体多码、互不相认”等问题,促进城市级大数据关联及融合治理,推进实现“一码通用”,建立智慧城市“码上生活、码上管理、码上服务”新模式。

“城市码”建设分为3部分:一是由各个行业主管部门来负责制定本行业事物的身份标识,每类物体只能授权一个部门来制定,这是全市共用、通用的一个联系性标识。二是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负责制定统一的时空标识,将地理实体空间身份编码应用到城市码时空标识分类,建立城市实体与地理实体的分类对照,全市遵循使用。三是由市数政局制定城市二维码统一编码规则,各个单位发码之前需申请授权,然后再进行发码。

通俗来讲,“城市码”相当于给每个城市实体发放独一无二的“身份证”,而时空标识则是“身份证”上对时空位置的描述,它起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对城市实体设施实现精细化管理,对于掌握城市设施的动态变化有重要作用。

实践探索

构建与智慧城市建设统筹的一体化工作机制。构建了实景三维北京智慧城市一图、一码、国土空间规划现状“一张图”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纳入智慧城市控规、市政府工作报告等顶层制度文件及考核任务清单,将实景三维成果作为全市共性基础设施。成立智慧城市时空信息工作专班,推进制度、标准及应用探索等工作。联合相关委办局,形成涵盖“发现问题、沟通标准、关联治理、赋码落图、共享应用”的全链条工作模式,建立了纳入全市数据链的时空数据协同生产组织机制,构建了基于实景三维成果提供智慧城市“一图一码”的常态化运行机制。

构建“一图统建”的智慧城市数字底座。按照北京市顶层设计文件要求,各部门涉及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和共性功能服务的不得重复建设,已建设的需有序迁移。目前,已构建了覆盖全市域的房屋、建筑、道路、水系等具有统一编码的地理实体数据约1300余万个,形成了以地理实体为核心的全市域多粒度、分等级的实景三维数据底座。在此基础上,走通了基于地理实体和天地图融合数据派生电子地图的技术路径,实现全市建筑物、绿地和水系的多级比例尺地图表达效果,构建了智慧城市“一张图”通用地图,依托北京市大数据平台,向各市委办局提供统一的空间数据服务,打造新一代时空基础设施。

构建“一码关联”的治理体系。创新采用全球网格抛分编码技术,将地理实体空间身份编码应用到城市码时空标识分类,建立城市实体与地理实体的分类对照,搭建起城市码时空标识数据服务系统。该系统在统一身份编码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实体的时空位置标定方式,实现用一串简单编码精准表达复杂实体时空位置,将城市房屋、道路、部件等实体设施表达在统一框架下,满足大数据时代实体时空信息的统一组织、融合共享、高效检索与应用需求,实现对建筑设施、交通设施、能源设施、环卫设施、园林绿化设施、信息通信设施、水务设施、农业设施和城市部件等多类型、多尺度城市实体设施的可监管、可溯源、全生命周期统一赋码管理。截至2024年底,已完成城市建筑、交通设施等30余类600万个城市实体编码,今年将持续开展实体赋码工作。

北京还大力推动全市房屋建筑数据基础库建设与应用。以实景三维数据为基底,以建设项目业务数据为来源,建立了全市房屋建筑数据治理赋码流程,支撑全市约450万幢房屋建筑的身份属性、业务属性、空间属性融合,为各委办局、各区、各基层单位提供服务。

北京在时空信息数据基础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北京是全国首批开展数据知识产权试点的省市之一,先农坛高精度实景三维数据集是业内首个取得数据知识产权的实景三维数据,成功探索了实景三维数据加工处理过程中的智力权益确权方法;基于中轴线局部区域部件级实景三维数据,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完成全国首笔空间数据入场交易,在行业内对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变起到了示范作用;完成全国首笔城市测绘院联合数据——京沪津穗百米高楼时空数据集交易,促进空间数据在全国大市场的流通,入选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2024年数据交易十大成果案例。

应用赋能

目前,北京已构建起以实景三维为基底、时空标识为纽带、业务流程为核心的数据治理模式,形成了一码关联的治理体系。通过一码关联,实现人、地、物、事、情等数据空间化融合,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和服务提供了全新的手段。

服务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一张图”通过统一底图数据、统一坐标系、统一时空编码、统一服务平台,打造智慧城市的空间载体和底图底座。通过市大数据平台,服务全市56个部门的240个业务系统,覆盖度超过95%,年访问量约2.91亿次。通过天地图·北京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约占全国总访问量的10%,日调用服务约9230万次。建立时空标识数据服务系统,实现城市时空实体、时空信息的统一组织、融合共享、高效检索,构建面向人、企、物的城市码应用服务体系。“一码”成果支撑一码办事、扫码取号等30多个场景,发码量超400万,用码1.5亿次,逐步形成智慧城市“码上生活、码上管理、码上服务”的应用体系。

支撑北京中轴线申遗。基于厘米级精度的实景三维中轴线成果,搭建了中轴线遗产监测体系和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监测平台,直接支撑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平台首次构建了具有中轴线遗产特色的中轴线格局、风貌监测指标体系,涉及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传承等方面共17大类69个小项。平台以实景三维中轴线为底座,采用卫星遥感、物联设备、人工巡查等多样化手段,接入视频监测、交通压力监测、人口监测等信息,搭建了总体格局监测、风貌监测等一系列监测系统,对中轴线总体格局、风情风貌、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等进行动态感知和预测,建立起了预防为主、动态保护的科学监测模式,打造了世界遗产保护的标杆。实景三维中轴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硬指标”,得到专家的高度肯定。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实景三维云踏勘应用场景,让房地产企业足不出户也能身临其境了解地块现状。实景三维云踏勘系列产品在天地图?北京电脑端、手机端均可实现快速浏览。目前,已构建了“资料准备—底图生产—全景图制作—互联网上线”的全链条服务体系,顺利完成2024年度69个拟供商品住宅地块的信息发布工作,累计提供5300余次应用服务。这一服务体系的成功构建与应用,提升了客户体验,优化了营商环境。

服务城市精细化治理。城市码时空标识数据服务系统汇集智慧城市建设中各类实体设施的时空数据和台账数据,包括市政服务设施的权属单位、使用状态、建设时间等,通过多指标、多维度的智能分析能力,支持与人、地、物、事等数据空间化融合,支撑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综合监管等业务开展,为城市治理提供精细化服务。例如,城市设施分类有几百上千种,涵盖摄像头、灯杆、井盖、楼宇、广场、公园、体育场等不同尺度的实体。通过城市码可以实现对实体设施的精准查询和定位,精度达厘米级,一个小小的摄像头或者路灯杆均可实现精准定位,相较于传统坐标定位和检索方式,大大提升了计算检索效率。系统可以通过“一码关联”,实现多源时空数据的融合关联和共享应用,解决各类业务系统的“万码奔腾”问题,提升管理效能。将业务数据和身份数据打通,还可触及社区治理、居民服务等多种场景,推进城市管理和服务线上线下联动,有效为基层工作人员减负,推动实现“一码管理”。

未来,北京将不断深化城市码体系建设,大力拓展时空标识数据服务应用场景,通过“一码”赋能首都超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城市迈入“码时代”。


↓ 了解更多产业要闻 ↓↓

请将我设为星标

来源:《中国测绘》2025年第5期

新媒体编辑:李英晨  姜懿轩

初审:王瑜婷  王玉玲  刘志勇

审核:黄   健

审签:夏   俊

转自:资源中国公众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编辑:李   娟
审核:余   青

>>协会通知


>>近期要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征稿启事
        图片

        企业家风采民企之光创新之声精品成果秀会员喜讯”“新品发布汇”“产学研合作”“国际市场”“专精特新科普等主题宣传(专栏)长期征稿,欢迎投稿!


        联系人:李娟 13370105015(微信)

        邮箱:xc@cagis.org.cn

        图片
        图片

        欢迎留言评论转发分享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