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创新应用汇丨“测绘+文物”融合赋能,厘米级精度丈量三秦文脉
最新动态
创新应用汇丨“测绘+文物”融合赋能,厘米级精度丈量三秦文脉
2025-07-183

“测绘+文物”融合赋能,厘米级精度丈量三秦文脉

日前,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田野调查工作圆满收官。作为核心技术支撑力量,自然资源部第二地形测量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历时13个月,投入93名测绘专业技术骨干,覆盖全省10个地级市、74个县(市、区),精准采集了近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厘米级空间信息,为全面摸清陕西文物资源“家底”提供了精准支撑。

技术破局,织就文物普查空间基准网

面对涵盖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等全类别不可移动文物的艰巨普查任务,部第二地形测量队充分发挥测绘技术优势,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支撑解决方案。

首先是厘米锁定。依托陕西北斗导航位置服务平台?,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专题开通北斗账户服务陕西“文物四普”,实现“实时厘米级”精准定位。队员熟练操作高精度RTK设备,将每一处文物的空间位置精度锁定在厘米级。

其次是智破难题。针对大遗址、复杂山地等传统测绘难点,部第二地形测量队创新综合运用倾斜摄影、激光扫描技术,并有效利用全省现势性强的亚米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资源,通过影像图解等方法,高效、准确判定了文物点的精确位置、轮廓形态与分布范围。

最后是数据筑基。为切实强化普查测绘成果的质量把控,部第二地形测量队与陕西省四普专班紧密协作,建立起一套严谨科学的“外业自检—内业校核—专班抽查—专家验证”的四级质检机制,对测绘数据及绘图成果进行全方位核查与专业性验证,显著提升了普查数据的规范性、可靠性和空间精度,为后续工作奠定了科学基础。

模式创新,打造“测绘+文物”陕西模式

据了解,此次普查实践并完善了“文物定性、测绘定量”的陕西特色工作模式,成效显著。具体来说,一方面是角色升级了,测绘队员不仅是空间数据的采集者,更转型为文物保护的“数字工匠”,在田野现场即实现空间数据与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交叉验证与深度解读。另一方面,“测绘+文物”双向赋能。

测绘技术的深度融入,推动文物普查实现了从“定性记录”到“定量分析”的质变飞跃。而该队通过与文物专家的紧密协作,也实现了测绘技术与文物知识的深度双向融合。

测绘+文物"的深度融合,推动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现了质效双升。高精度高质量的空间数据为后续文物的研究、保护、修复和展示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跨界协作有效压缩了田野调查周期,提高了外业数据一次合格率,贡献了可借鉴的“陕西经验”。

数字筑基,绘就文物资源管理“一张图”

目前,部第二地形测量队正按照陕西省文物普查办部署,全力投入外业数据的系统整理与质量审核,确保普查资料的完整规范。

此次普查获取的海量、高精度空间数据,将成为构建陕西省文物资源“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核心基石。未来,平台还将整合多源信息,实现文物资源的动态管理、智能分析和科学决策,并与国土空间规划等系统联动,为守护与传承中华文明瑰宝提供强大的自然资源技术支撑。

该队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任务的圆满完成,彰显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巨大价值和广阔前景。未来部第二地形测量队将继续以精湛的专业能力和高度的使命感,为守护三秦大地绵延不绝的历史文脉贡献不可或缺的“精准”力量。(余传杰 李俊/文  李季真/图)


↓ 了解更多产业要闻 ↓↓

请将我设为星标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官网(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编辑:李   娟
审核:余   青

>>协会通知


>>近期要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征稿启事
        图片

        企业家风采民企之光创新之声精品成果秀会员喜讯”“新品发布汇”“产学研合作”“国际市场”“专精特新科普等主题宣传(专栏)长期征稿,欢迎投稿!


        联系人:李娟 13370105015(微信)

        邮箱:xc@cagis.org.cn

        图片
        图片

        地理信息技术大有可为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