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级诊疗视角下医疗设施可达性与均等性及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张大用1,2,王艳慧1,2
1.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 100048;
2. 首都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8
摘 要:医疗设施的合理规划与配置对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在地级市层面尚缺乏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及模型参数适配性设置策略,以指导医疗设施适度配置。本文以赣州市中心区域为研究区,结合分级诊疗视角,利用改进潜能模型进行各级医院可达性分析,通过极限出行时间和摩擦系数的适配性分析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从非空间视角下服务覆盖率和重叠率,以及空间视角下的空间自相关进行分级均等性评价,基于最小化设施点模型进行空间布局优化,开展可达性–均等性–空间优化的分析与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布局优化建议。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医疗设施空间配置失衡,三级、二级、一级医院的空间可达性呈圈层式递减分布、差异显著;②医疗设施整体上处于不均等的状态,一级、二级医院的覆盖和重叠程度较高;③应重点优化提升章贡区水东镇卫生院、章江街道的赣南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疗设施水平和规模,适当增加外围地区医疗设施布局。
关键词:医疗设施;可达性;改进潜能模型;分级诊疗;资源配置;空间优化
引用格式:张大用, 王艳慧. 2025. 一种分级诊疗视角下医疗设施可达性与均等性及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时空信息学报, 32(2): 178-192
Zhang D Y, Wang Y H. 2025. Optimization of medical facilities in terms of accessibility, equality, and spatial lay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Journal of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32(2): 178-192, doi: 10.20117/j.jsti. 202501009
1 引 言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优质高效的分级诊疗服务是当前“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之一。当前城市精细化治理进程中,医疗卫生服务成为健康城市建设不可忽视的关注点(李春聚等,2022)。然而,各级医疗设施资源分配不公平、特定类型的医疗设施存在短板仍然是当前城市医疗卫生资源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胡斌,2023)。赣州市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重要城市,存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与分布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以及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在城市化持续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背景下,政府实施了逐步加强医疗资源配置与服务平衡的战略方针,以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如何在地级市层面系统定量评估其可达性与均等性及空间布局优化也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
随着地理学区位理论的发展,许多研究采用区位熵(刘莲等,2023;王帅等,2023;张兰等,2023)反映区域内医疗设施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使用可达性和均等性评估设施分布的均衡程度。可达性主流评价方法包括最短距离法、改进潜能模型(宋正娜等,2010;章震等,2024)和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李思仪等,2022;蔡鑫雨等,2023)等;空间尺度多以县区、街道为空间基础单元,近期有部分研究基于居住区(谢鹏等,2024)、建筑物(Song等,2024)等较小尺度展开。其中,改进潜能模型考虑因素较为全面、能更好地支持分级诊疗体系的构建和优化,从而准确评估不同等级医疗设施的可达性。但相关研究对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缺乏综合考量(程敏和连月娇,2018;明科等,2023)。医疗设施均等性的研究方法包括帕尔马比率(Javanmard等,2024)、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Xia等,2022)等,通常以可达性结果为基础,分析区域内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均衡性。例如,邱文清(2020)基于改进潜能模型的可达性结果对南昌市各区不同出行方式下医疗服务进行均等性评价,并使用覆盖率、重叠率分析医疗设施的利用率和资源配置状况;Zhang等(2025)基于移动性感知的可达性度量评估城市服务跨空间和人口群体的均等性。许多研究通过分级诊疗视角(杨珍等,2024)、时空异质性视角(Chen等,2024)等,研究医疗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和均等性。同时,多使用多源大数据挖掘空间模式以优化资源配置(李珍等,2021;徐皓,2022;王悦莹等,2023)。
随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实践议程的推进,包括医疗设施在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优化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空间优化问题通常侧重于确定特定时间的最优配置,采用P中位数模型和最小化设施点模型(Wan等,2024)等方法加以实现。其中,最小化设施点模型相较于其他优化模型,具有目标明确与针对性强、资源分配高效与成本控制、决策支持与直观性强等优势。同时,部分研究将时间维度纳入,通过构建空间优化配置模型协同多目标群智能优化算法等前沿技术(Zhou和Cao,2023;Han等,2024),从时空动态视角(Wang等,2020)、虚实空间交互视角(张姗琪等,2023)、供需匹配视角(Hu等,2022)等多个维度展开探讨。上述研究在社区生活圈规划、城市公共服务均衡化等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潜力。
综上所述,可达性分析是均等性评价的基础,均等性反映可达性的均衡程度,可通过空间优化提升可达性,三者构成医疗资源配置的核心逻辑闭环。但上述研究多从可达性和均等性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目前在地级市层面尚缺乏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及模型参数适配性设置策略,以指导医疗设施分级精准配置。因此,本文以赣州市居民区为评估单元,基于分级诊疗视角,运用改进潜能模型测度医疗设施可达性,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提升模型适配性;进而从非空间与空间均等性双重视角进行分级评价,借助最小化设施点模型优化空间布局,提出精细尺度下分级配置策略与布局优化建议。
2 研究区与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考虑到赣州市各级医院的实际分布情况及数据的可获取性,选择赣州市中心区域为研究对象,如图1所示。研究范围包括赣州市章贡区下辖的主要街道东外街道、赣江街道、解放街道、南外街道、章江街道、东南街区、水南街道、西北街区、水东镇,以及部分赣县区(梅林镇),是赣州市两江沿岸的核心区域。
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实验使用的路网数据,来源于OSM(OpenStreetMap)网站。行政区、街道矢量数据来源于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赣州市各街道常住人口统计数据,来源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医院关注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开放平台、赣州市人民政府网站及相关医院网站、赣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等。居住小区数据,包括居住区名称、位置、总户数等信息,来源于相关行业网站;居住小区人口数据,来源于相关行业网站。
实验中纳入研究的医院总计83所,其中,三级医院19所、二级医院23所、一级医院41所。参考谢鹏等(2024)、程敏和连月娇(2018)对不同类型道路速度的设置,结合研究区的实际交通路况,将高速公路、干道、主要道路、次要道路、三级道路的行车速度分别设置为50 km/h、30 km/h、30 km/h、25 km/h、24 km/h,用于通行时间成本计算。考虑到居住小区特征,如住房单元数、建筑面积等,与其人口数据比例对应关系,通过每个居住小区的户数与平均每户的居住人数来获得各居住小区的总人数:
式中,Wi为居住小区i的总户数;为平均每户的人口数,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赣州市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数为3.07人,即
取值3.07。
3 研究方法
实验以居民区为评估单元,结合分级诊疗视角,综合利用改进潜能模型(宋正娜等,2010)、服务覆盖率和重叠率(邱文清,2020)、空间自相关分析(刘璇,2017)和最小化设施点模型(徐皓,2022)等,构建可达性–均等性–空间优化分析框架,并分析相关模型参数的适配性。研究技术流程如图2所示。首先分析研究区医疗设施区位特征,采用改进潜能模型(宋正娜等,2010)来测度研究区不同等级医疗设施可达性;其次基于可达性结果从非空间均等性和空间均等性的双重视角进行分级评价;最后基于最小化设施点模型(徐皓,2022)进行各级医院空间布局优化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促进分级诊疗体系下医疗设施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3.1 改进潜能模型
3.1.1 区位熵
参考区位熵(王帅等,2023),医疗设施区位熵表示各街道人均医疗设施数量与研究区人均医疗设施数量的比值:
式中,Qa为a街道的医疗设施区位熵;Ra为a街道人均医疗设施数量;b为街道序号;N为研究区街道总数量。当Qa>1时,表示医疗设施配置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当Qa<1时,表示医疗设施配置低于平均水平;当Qa=1时,表示医疗设施配置恰好达到平均水平。
3.1.2 改进潜能模型
改进潜能模型(宋正娜等,2010)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综合考虑了医疗设施的服务能力、居民点的人口规模,以及两者之间的出行阻抗。因此,模型的优化包括引入人口规模因子和设定不同等级医疗设施的极限出行时间,以更准确地反映居民就医选择的行为模式,揭示医疗设施分布的均衡性:
式中,n、m分别为医疗设施和居民点的数量;Ai为居民点i到所有医疗设施的潜能和,值越大,说明该居民点可达性水平越高;Mj为医疗设施的服务能力,实验用床位数来表示;Dij为居民点i到医疗设施j的出行阻抗,实验用两地之间的用时(单位:min)表示;β为摩擦系数;Vj为人口规模因子;Pk为居民点k的人数;Sij为医疗设施j对居民点i的等级规模影响系数;Dj为极限出行时间,min。其中,极限出现时间和摩擦系数的选择会显著影响可达性计算结果。
1)极限出行时间
考虑到驾车在居民出行中占据重要地位,且能适应多样化就医场景,同时兼顾数据的精确性与可获取性,实验选定驾车出行方式评估医疗设施可达性。极限出行时间,作为衡量出行者从出发地至目的地所能接受的最大时长,需综合考虑医疗设施等级、交通网络状况、标准规范等因素来设定。具体地,三级医院作为最高等级医疗机构,医疗水平最高、吸引力强,居民无论耗时长短均愿前往就诊,因此,极限出行时间设置为+∞(邱文清,2020)。二级医院通常服务于10万~20万人的附近相关社区,参考程敏和连月娇(2018)、刘璇(2017)对二级医院极限出行时间的设定,分别设定30 min、45 min、60 min三种极限出行时间。一级医院作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于指定社区,参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15 min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理念,并考虑地级市中心区域到一级医院就医时间通常为10~20 min,分别设定10 min、15 min、20 min三种极限出行时间。
2)摩擦系数
摩擦系数用于量化出行阻抗对医疗设施可达性的影响,反映驾车条件下的出行难度和阻力。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加,距离对可达性的影响增强,居民就医便捷度降低,使得靠近医疗设施地区的可达性相对提升,也可能导致医疗设施的服务范围缩小。摩擦系数需要根据地区差异、服务类型和数据获取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与设置。参考已有研究(程敏和连月娇,2018;郑朝洪,2011),实验中β取值1、1.2、1.5、1.8、2。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区所有医院床位数和居住小区人口总数获得百人医院床位数(每百人可配置的医院床位数)为5.2928,经均值标准化得到可达性标准化值。可达性标准化值小于1,表明医疗设施可达性水平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反之,亦然。
3.2 非空间与空间均等性视角
实验从非空间、空间均等性视角进行评价。利用覆盖率和重叠率分析,以非空间均等性视角,量化服务范围及配置合理性;空间均等性视角运用全局及局部莫兰I数(Moran I),探究可达性的空间自相关性,揭示医院空间聚集特征。
1)服务覆盖率和重叠率分析
服务覆盖率是公共服务设施所覆盖范围的总人数(面积)与研究区总人数(面积)的比值。值越大,说明覆盖范围越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越合理、均衡:
式中,C为公共设施服务覆盖率;∑PA为全部公共服务设施覆盖范围的总人数或总面积,km2;A为研究区总人数或总面积,km2。
服务重叠率是公共服务设施所覆盖范围的重叠部分与所有公共服务设施覆盖范围之和的比值。值越小,说明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医疗设施空间分布越均等:
式中,O为公共设施服务重叠率;∑CO为各公共服务设施覆盖面积的总和,km2;∑PA为所有公共服务设施覆盖范围总面积,km2。
2)空间自相关分析
式中,p为地理空间单元(居民点)总数;xr、xt分别为就医可达性在空间单元r、t上的观测值;x为就医可达性在全部地理空间单元上的均值;wrt为空间权重矩阵的元素。
(2)局部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可识别单一变量的空间聚类和异常值情况,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为空间正相关聚类,高–低集聚与低–高集聚为空间负相关聚类(Anselin,1995)。实验采用局部莫兰I数,识别医疗设施空间分布的局部差异,揭示各级医院空间分布的均衡性:
式中,S为空间单元就医可达性的标准差;q为空间单元r的相邻单元总个数。
3.3 最小化设施点模型
最小化设施点模型(徐皓,2022)通常包括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两部分。目标函数用于表示需要最小化的成本或设施数量,约束条件用于确保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参考徐皓(2022)对模型的定义,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原理如下。
目标函数,其中,cij为将医疗设施点j分配给居民点i的成本;vij为二元变量,表示是否将医疗设施点j分配给居民点i,取值0或1。
约束条件:①每个居民点必须被覆盖,;②设施点服务能力限制,
,其中,dij为居民点i到医疗设施点j的居民数量,sj为设施点j的服务能力上限;③决策变量取值范围,
。
4 实验结果分析
4.1 医疗设施资源配置与空间分布特征
各街道医疗设施资源配置水平和区位熵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各街道医疗设施资源配置差异显著,主要集中于南外街道、东外街道及章江街道等地区。一级医院地理分布不均衡性较其他级别医院更显著。此外,各街道百人床位数差异明显,南外街道、西北街区、东外街道资源相对充裕。因此,赣州市南外街道和东外街道的医疗设施资源配置水平相对较高。
图3还显示了以床位数为基本指标,各街道的医疗设施资源区位熵水平。赣江街道、解放街道、南外街道、东外街道及西北街区的区位熵高于当地平均水平,东南街区接近平均水平,而其他四个街道均低于平均水平。因此,赣州市中心区域医疗设施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4.2 医疗设施可达性
4.2.1 不同极限出行时间的可达性
利用ArcGIS自然断点法,将可达性水平分为差(<2)、较差(2~4)、一般(4~6)、较好(6~12)、好(>12)五个等级。不同等级医院在不同极限出行时间下的就医可达性分布如图4所示。在不同极限出行时间条件下,医疗设施可达性以中心区域为核心,可达性水平由内向外逐层递减,形成明显的中心高、外围低的圈层式梯度分布格局。
实验得到不同等级医院在不同极限出行时间下不同可达性水平的居住小区比例,不同极限出行时间下就医可达性统计见表1。由一级医院至二级医院方面,当极限出行时间从30 min增加至45 min时,可达性水平为较差的居住小区比例从33.14%变化为31.98%,可达性水平为一般的居住小区比例从28.49%变化为29.65%,分别降低了1.16%和增加了1.16%;其他可达性等级的居住小区比例不变。截至60 min时,可达性水平同样在合理的范围内有所波动、无明显的变化。因此,结合实际道路交通状况,将二级医院的极限出行时间设定为30 min。同理,得到一级医院极限出行时间为15 min。
4.2.2不同摩擦系数的可达性
由表2可知,随着β增大,可达性结果的标准差逐渐变大,β=1.2时最小,β=2时最大。结合图5,摩擦系数增大使得可达性高值区范围缩小、低值区扩大。还可看出,当摩擦系数逐渐增大时,可达性水平为一般、较好的居住小区比例逐渐减小,表明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可达性分布越来越分散,可达性水平总体减小。当β取值1.8、2时,高值和低值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可达性值分布较极化;当β=1.5时可达性结果相较于取值为1时能更好地体现各区域的差异。因此,实验选取β=1.5。
4.2.3 不同医院等级的可达性
各级医院可达性水平分布如图6所示。一级医院整体可达性水平为差,数量较多但配置不合理;较差和一般水平区域集中于西北街区与南外街道,多邻近一级医院,反映出基层医疗服务覆盖与布局关联,居民就医呈现就近选择倾向;二级医院可达性水平好的银天小区(东外街道)与福祥小区(梅林镇),因邻近医院且交通便利而便于就医,其他一般和较好可达性水平的小区主要位于南外街道与梅林镇,同时解放街道和赣江街道虽有二级医院分布但因小区数量少导致资源利用不充分,总体形成以章贡区市中心与梅林镇南部为核心的双核格局,体现出二级医院服务范围向梅林镇拓展的态势;对于三级医院,东外街道的碧桂园联发蓉江府和丽江豪庭等小区周边医疗资源富集,“医居”联系紧密,东外街道、南外街道和解放街道整体可达性较好,章江街道、水南街道和西北街区东部有提升潜力,梅林镇则为可达性洼地,人口集聚但三级医院布局不足,亟待加强建设,以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与服务均衡性。
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可达性低于平均水平的居住小区,其所占比例依次递减,整体呈现三级医院高于二级高于一级的态势,就医可达性水平呈自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式分布格局,即中心地区的南外街道、赣江街道和解放街道可达性水平整体较好,过渡地区的水南街道和章江街道一般,外围地区的水东镇和梅林镇较差。中心地区医院分布多、道路网络密集且交通便利,外围地区医院分布少、道路较为稀疏,因而可达性分布格局与医院布局及交通状况规律相符。各级医院可达性分布也呈现相似的规律,所有医院与各级医院可达性分布具有一致性,见图6(d)和(a)(b)(c)的可达性均呈圈层式递减分布。
4.3 医疗设施均等性
各街道医疗设施可达性统计结果如图7所示。南外街道的居住区可达性水平多为好和较好,解放街道和赣江街道可达性水平较好,东南街区、梅林镇、水东镇可达性水平多为较差和差。因此,不同街道之间可达性水平差异显著,医疗设施分布整体上处于不均衡状态。
4.3.1 非空间视角的医疗设施均等性
实验计算医疗设施的覆盖率和重叠率,以探究医疗设施服务覆盖范围与资源重叠状况,进而揭示均等性状况。一级医院、二级医院的服务覆盖率与重叠率结果如图8所示,统计结果见表3。总体上看,一级、二级医院的覆盖率和重叠率均较高,表明医疗设施可达性水平较高、医疗设施资源丰富但分配不均衡或浪费。研究区内街道面积较小的中心地区一级医院覆盖率均能到达100%,如赣江街道、解放街道、南外街道等,说明该区域医疗设施充足,但同时重叠率也较高,反映了医院集中重叠分布,需要改变其配置均等性。西北街区、东南街区覆盖率相对较低,其他街道高覆盖率往往伴随着高重叠率,反映出医疗设施分布的不均等。
具体而言,研究区内一级医院服务覆盖率为96.02%,重叠率为90.2%,与其数量较多、分布较为集中、配置不均等有关。大部分街道实现了一级医院全覆盖,表明一级医院医疗设施配置充足。但南外街道、赣江街道和章江街道的一级医院重叠率均超过了95%,表明一级医院配置过度聚集、分布不均。东南街区、梅林镇和水东镇的一级医院重叠率相对较低,均等性水平相对较高。研究区内二级医院覆盖率为99.71%,重叠率为92.7%,表明其配置较为充足,但也存在过于集中分布、配置不均的现象。除水东镇以外的其他九个街道,二级医院的覆盖率和重叠率均较高,表明这些区域二级医院配置充足,在空间分布上未能充分考虑均衡性与合理性,未能依据人口密度、需求强度进行科学布局,因此,这些区域医疗设施的均等性有待提高。
4.3.2 空间视角的医疗设施均等性
就医可达性水平全局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就医可达性呈空间正相关,一级与三级医院的空间自相关显著,聚集效应更为明显,反映医疗设施分布不均等。统计参数P值小于0.01,Z值高于2.58,表明就医可达性水平呈现空间聚集分布置信度高于99%。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就医可达性水平空间聚类结果如图9所示。各级医院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医疗设施分布不均等。具体而言,对于高供给–高需求集聚,一级医院主要集中在南外街道、章江街道北部和西北街区东部,二级医院主要集中在东外街道、南外街道和章江街道交汇处,三级医院主要集中在南外街道和东外街道。这些区域的居民区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其分布在就医可达性高值集聚的区域,尽管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匹配度较高,但过度集聚易导致设施负荷超载、不同层级设施的空间错配,反映出医疗设施空间配置失衡,揭示出空间分布不均等;对于低供给–低需求集聚,一级医院主要分布在东外街道东部、东南街区东部、梅林镇和水东镇;二级医院分布在西北街区部分居民区、水南街道、章江街道南部、东外街道东部,以及水东镇和梅林镇部分居民区;三级医院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梅林镇。这些区域的居民区分布在就医可达性低值集聚的区域,所呈现的空间集聚效应不仅体现出医疗设施覆盖不足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对低迷的双重困境,也加剧了不同区域间可达性的差异,反映出医疗设施空间配置不均衡,揭示了空间分布不均等。
总体上看,高供给–高需求集聚分布在东外街道和南外街道,低供给–低需求集聚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和外围地区,医疗设施空间分布不均等,与各级医院可达性聚类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高供给–低需求异常和低供给–高需求异常相对较少,且大多分布在外围地区,反映了局部区域医疗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
4.4 空间布局优化分析及对应建议
各级医院在15 min阻抗下最小化设施点模型结果如图10所示,及其统计见表5。可以得出,时间阻抗为15 min时,一级、二级医院的覆盖范围较大,基本满足就医需求,医院可以通过增加床位、医疗设备等资源提高服务能力,增强就医可达性水平。三级医院在梅林镇有部分居民区不能被覆盖,且可达性水平相对较差,可判定为缺医地区。总体上,研究区医疗设施相对完善,但需提升一级、二级、三级医院服务水平,可在部分匮乏地区通过建设分院,保障供给,以提升医疗可达性和均等性。具体地,应重点优化提升赣州市章贡区水东镇卫生院、西北街区的康达尔门诊部和水南街道的赣州逸佳口腔医疗三所一级医院的服务水平和规模,提升西北街区的赣州阳阳中医医院、章江街道的赣南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梅林镇的赣州玛丽亚医院三所二级医院的服务水平及规模,以及重点加强西北街区的赣州三康医院、水南街道的赣州启明星眼科医院、水东镇的赣州市肿瘤医院和东南街区的赣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老年康复院区)四所三级医院的服务水平及规模。
综上所述,相关管理部门应采取措施优化赣州市医疗设施空间布局,促进医疗设施配置均等化,确保合理有效地分配和利用医疗设施资源。因此,本文提出如下三方面的医疗设施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1)优化医疗设施空间等级结构。一级医院虽已形成15 min医疗卫生服务圈,但服务范围有限,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因此,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依据居住区分布与人口密度合理增设一级医院,并引进专业人才;二级医院也需在水东镇等可达性较差和设施分布不均等的区域增设分院区,特别是在低供给–低需求集聚区,如水南街道和章江街道南部地区。对于三级医院,其数量较少且集中在东外街道、南外街道和赣江街道,应通过“建分院、引资源”策略,依托梅林镇交通枢纽优势,引入中心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建设分院区并开设特色专科门诊,以辐射周边乡镇。此外,需重点对最小化设施点模型选定的各级医院进行提升改造,如赣州市章贡区水东镇卫生院、章江街道的赣南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西北街区的赣州三康医院等,充分利用各级医疗资源,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避免同级别医院过度集中。
(2)加强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赣州市应继续深化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借助医疗信息平台和远程医疗技术,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跨区域共享。根据人口增长趋势和分布变化、医疗需求动态与医疗设施资源布局现状,动态调整医疗设施资源的空间布局与分配机制,如在章江街道和水南街道,及时规划新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南外街道、赣江街道和解放街道增设老年康复、护理机构,并合理疏解冗余医疗资源,以确保医疗资源供给与居民需求精准匹配。
(3)跟进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优化医疗设施布局需紧密契合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地区冗余医疗资源应合理外迁,释放空间用于改善周边居住环境或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外围区域需优先改善交通路况,沿主干道布局医疗设施,引导资源下沉。对于东外街道、水东镇和东南街区的交界地带,以及水南街道、章江街道和东南街区的交界地带,居民区众多但医疗可达性水平欠佳的地方,应建立新的医疗设施服务体系。
5 结 论
可达性分析是均等性评价的基础,均等性反映可达性的均衡程度,可通过空间优化提升可达性,三者构成医疗资源配置的核心逻辑闭环。目前在地级市层面尚缺乏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及模型参数适配性设置策略,以指导医疗设施分级精准配置。因此,本文以赣州市居民区为评估单元,在分级诊疗视角下,运用改进潜能模型测度医疗设施可达性,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提升模型适配性;进而从非空间和空间均等性双重视角进行分级评价,借助最小化设施点模型优化空间布局,提出精细尺度下分级配置策略与布局优化建议。
(1)可达性–均等性–空间优化分析体系中,改进潜能模型中极限出行时间和摩擦系数的本地化校准显著提升了模型的区域适配性。研究区医疗设施配置和空间分布不均。三级医院可达性水平高于二级医院高于一级医院,可达性分布呈现自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结构。各级医院医疗设施分布不均等,体现为覆盖率高、集中重叠分布和就医可达性水平空间集聚特征。
(2)除了部分三级医院之外,居民在15 min内可以获得基本的医疗设施服务。建议在水东镇等资源薄弱区域新增或改造一级、二级医院,在梅林镇等外围地区规划建设三级医院,以实现医疗设施均衡布局。
研究结果能够为赣州市医疗设施布局优化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助力提升医疗设施的整体效能与布局合理性,进而为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与协调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可为同类城市研究提供方法借鉴。然而,所采用的单一出行评估方式及评价模型均有待进一步改进,后续可通过融合多时段多源数据等逐一完善方法,以深化对研究议题的认识,提升研究结果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蔡鑫雨, 王艳慧, 万圆. 2023. 北京市海淀区小学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优质均衡性分析. 时空信息学报,30(3):431-441 [Cai X Y, Wang Y H, Wan Y. 2023.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and balance of spatial layout of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Journal of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30(3): 431-441 (in Chinese)]
程敏, 连月娇. 2018. 基于改进潜能模型的城市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37(2): 266-275 [Cheng M, Lian Y J. 2018. 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urban medical facilities based on improved potential model: A case study of Yangpu District in Shanghai. Progress in Geography, 37(2): 266- 275 (in Chinese)]
胡斌. 2023.上海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重点领域和实施路径. 科学发展(4): 97-105[Hu B. 2023. Overall idea, key area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accelera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system in Shanghai. Scientific Development, (4): 97-105 (in Chinese)]
李春聚, 王婵媛, 姜乖妮. 2022. 健康城市视角下的社区规划策略研究. 建筑科学, 38(6): 233-239[Li C J, Wang C Y, Jiang G N. 2022. Research on community planning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y city. Building Science, 38(6): 233-239 (in Chinese)]
李思仪, 程钢, 张启华, 杨杰. 2022. 学前教育资源空间分布及可达性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普惠园为例.地理信息世界, 29(2): 46-51[Li S Y, Cheng G, Zhang Q H, Yang J. 2022. 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accessibilit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facilities: A case study of inclusive kindergarten in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eomatics World, 29(2): 46-51 (in Chinese)]
李珍, 夏吉喆, 张海涛. 2021. 基于交通大数据的城市医疗可达性分析研究. 地理信息世界, 28(3):100-106[Li Z, Xia J Z, Zhang H T. 2021. Study on urban hospital accessibility based on traffic big data. Geomatics World, 28(3):100-106 (in Chinese)]
刘莲, 祁宝琦, 汤时蓝, 杨燕绥. 2023. 基于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的宁夏医疗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 医学与社会,36(6):7-10 [Liu L, Qi B Q, Tang S L, Yang Y S. 2023. Research on equity of med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in Ningxia based on Gini coefficient and location entropy. Medicine and Society, 36(6):7-10 (in Chinese)]
刘璇. 2017. 基于可达性的医疗服务均等性评价与优化布局——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Liu X. 2017.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medical service equality based on accessibility: A case study of Wuhan city center. Master Dissertation. Wuhan: Wuhan University (in Chinese)]
明科,罗昌彬,张旭,陈炜,巫翠萍,叶晓庆,何化珍.2023. 基于改进潜能模型的自贡市公立医院空间可达性研究.重庆医学,52(17):2682-2684[Ming K, Luo C B, Zhang X, Chen W, Wu C P, Ye X Q, He H Z. 2023. Research on space accessibility of public hospitals in Zigong City based on improved potential model. Chongqing Medical Journal, 52(17):2682-2684(in Chinese)]
邱文清. 2020. 南昌市医疗设施可达性分析与均等性评价.硕士学位论文.南昌:江西师范大学[Qiu W Q. 2020. Accessibility analysis and equality evaluation of medical facilities in Nanchang City. Master Dissertation. Nanchang: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in Chinese)]
宋正娜, 陈雯, 车前进, 张蕾. 2010.基于改进潜能模型的就医空间可达性度量和缺医地区判断——以江苏省如东县为例. 地理科学, 30(2): 213-219[Song Z N, Chen W, Che Q J, Zhang L. 2010. Measurement of spatial accessibility to health care facilities and defining health professional shortage areas based on improved potential model—A case study of Rudong county in Jiangsu Province.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0(2): 213-219 (in Chinese)]
王帅, 全薇, 罗勇军. 2023.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分析.上海预防医学, 35(11):1141-1145 [Wang S, Quan W, Luo Y J. 2023. Equity analysis of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 allocation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Shanghai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35(11):1141-1145 (in Chinese)]
王悦莹, 程杨, 王姣娥, 杜方叶, 孙欣欣. 2023. 基于多源数据的北京市儿童专科医院空间可达性研究.时空信息学报, 30(3): 321-327 [Wang Y Y, Cheng Y, Wang J E, Du F Y, Sun X X. 2023. Spatial accessibility study of the children’s hospitals in Beijing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 Journal of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30(3): 321-327 (in Chinese)]
谢鹏, 黄云峰, 于鹏诚. 2024. 基于GIS的合肥市中心城区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研究.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33(3): 65-71[Xie P, Huang Y F, Yu P C. 2024. 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medical services in central urban area of Hefei City based on GIS.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33(3): 65-71 (in Chinese)]
徐皓. 2022.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医疗资源可达性评价及优化方法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交通大学[Xu H. 2022. Research on accessibility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method of urban medical resources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 Master Dissertation. Lanzhou: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in Chinese)]
杨珍, 王伟, 陈准, 陈太政, 何双言, 关亚宾. 2024. 分级诊疗制度下洛阳市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4(2): 142-156, 167[Yang Z, Wang W, Chen Z, Chen T Z, He S Y, Guan Y B. 2024. Research on reachabilit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edical service space in Luoyang under the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54(2): 142-156, 167 (in Chinese)]
张兰, 吴雪莲, 杨燕, 赵大仁, 段桂敏, 张瑞华. 2023.中国中医类医院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分析及时空差异性研究.现代预防医学, 50(19): 3557-3563 [Zhang L, Wu X L, Yang Y, Zhao D R, Duan G M, Zhang R H. 2023. Analysis of health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and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 in TCM hospitals in China.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50(19):3557-3563 (in Chinese)]
张姗琪, 甄峰, 孔宇, 邹思聪. 2023.基于虚实空间交互的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评估与优化配置: 研究进展与展望. 自然资源学报, 38(10): 2435-2446[Zhang S Q, Zhen F, Kong Y, Zou S C. 2023. The evaluation and spatial optimization of community life circle service amenities from a perspective of virtual-physical space interaction: Research progress and agend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38(10): 2435-2446 (in Chinese)]
章震, 刘刚, 何敬. 2024. 改进潜能模型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达性测度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 时空信息学报, 31(1): 85-93 [Zhang Z, Liu G, He J. 2024. Method for accessibility measurement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based on improved potential model: A case study of Chengdu city center. Journal of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31(1): 85-93 (in Chinese)]
郑朝洪. 2011. 基于GIS的县级市医疗机构空间可达性分析——以福建省石狮市为例. 热带地理, 31(6): 598-603[Zheng C H. 2011. Analysis of spatial accessibility to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county-level city based on GIS: A case study of Shishi, Fujian. Tropical Geography, 31(6): 598-603 (in Chinese)]
Anselin L. 1995.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 Geographical Analysis, 27(2): 93-115
Chen Z X, Sun L L, Zi C B, Tang L L, Ma Y, Guo X G, Zheng G Z, Yu Y. 2024. From space to service: Measuring the accessibility in a space-time heterogeneity perspective. Cities, 153: 105314
Han B, Hu W Q, Tang X L, Zheng J M, Hu M X, Li Z. 2024. Optimization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facility layout in Nanjing: A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using multi-Source big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133: 104112
Hu Z N, Wang L, Qin J D, Lev B, Gan L. 2022. Optimization of facility location and size problem based on bi-level 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 145: 105860
Javanmard R, Lee J, Kim K, Park J, Diab E. 2024. Evaluating the impacts of supply-demand dynamics and distance decay effects on public transit project assessment: A study of healthcare accessibility and inequalities.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16: 103833
Song L, Kong X S, Cheng P. 2024. Supply-demand matching assessment of the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15-minute community life circle based on residents’ behaviors. Cities, 144: 104637
Wan J J, Sun H Y, Fan X R, Phillips A, Zhao Y T, Chen Y T, Wang Z M, Xiao H, Dong X Y, Zhu W. 2024. Refining the 15-minute community living circle: An innovat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medical facility allocation in Chengdu. Land Use Policy, 145: 107286
Wang C F, Yen G G, Jiang M. 2020. A grey prediction-based evolutionary algorithm for dynamic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Swarm and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56: 100695
Xia Y T, Chen H F, Zuo C C, Zhang N. 2022. The impact of traffic on equality of urban healthcare service accessibility: A case study in Wuhan, China.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86: 104130
Zhang S Q, Hu Z M, Zhen F, Kong Y, Tong Z Y. 2025. Assessing the (in) equality of an x-minute city accounting for human mobility pattern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192: 104354
Zhou X Q, Cao K. 2023. Spatial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institutional elderly-care facilities: A case study i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122: 103436
↓↓ 了解更多产业要闻 ↓↓
请将我设为星标★
“企业家风采”“民企之光”“创新之声”“精品成果秀”“会员喜讯”“新品发布汇”“产学研合作”“国际市场”“专精特新”“科普”等主题宣传(专栏)长期征稿,欢迎投稿!
联系人:李娟 13370105015(微信)
邮箱:xc@cagis.org.cn
欢迎关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