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建成了!
子午工程利用地基监测日地空间环境。
日地空间是人类开展航天活动、开发利用空间的主要区域。灾害性空间天气可导致卫星失效、通信中断、导航偏差、电网瘫痪等重大风险,威胁国家安全与民生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实现了覆盖广度、技术深度和探测精度的多维度突破,将显著提升我国空间天气预报预警能力,为抢占空间科技战略制高点提供强大助力。
子午工程二期大型监测设备——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主任、子午工程中心主任李晖介绍,子午工程二期于2019年11月开工建设,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联合8个部门、15家单位协同攻关,创新性构建“一链、三网、四聚焦”的监测体系,实现从太阳表面爆发、行星际传播到地球空间响应的全链条追踪监测;同时,在我国本土、地球南北极区实现对近地空间(地磁、电离层、中高层大气)的协同网络化监测,从而助力日地空间环境整体变化机理、空间物理基本物理过程等前沿科学研究,并为我国空间天气预报和预警服务提供关键的自主数据输入。
子午工程二期大型监测设备——北方中纬高频雷达
子午工程二期建成了一批大型监测设备,其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全球最大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实现了最大视场达到10个太阳半径的连续稳定的太阳射电成像与频谱观测能力,以及日冕射电活动的三维层析;国际首台全季节观测阵列式大口径激光雷达,实现探测高度200-1000公里,其信号灵敏度是国际同类设备的100-200倍;全球探测能力最强的三站式相控阵非相干散射雷达,实现上千公里电离层的CT扫描和3分量成像探测能力;填补国际超级双极光雷达网监测空白的中纬高频雷达网,实现南北纵深超4000公里、东西跨度超10000公里的亚洲扇区中高纬电离层环境的连续监测;我国首台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太阳风三维结构反演能力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
子午工程二期大型监测设备——阵列式大口径激光雷达
目前,子午工程二期已经连续获取空间环境观测数据,并对外提供数据共享服务,持续产出系列成果。“例如,成功捕捉2024年5月超级磁暴事件,完整记录这次超级磁暴的全过程,提供较为精确的预报预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罗冰显说。截至目前,利用子午工程二期的监测数据,研究团队已发表科技论文96篇,获批专利等48项。
子午工程二期大型监测设备——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
↓↓ 了解更多产业要闻 ↓↓
请将我设为星标★
来源:光明日报公众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协会通知
“企业家风采”“民企之光”“创新之声”“精品成果秀”“会员喜讯”“新品发布汇”“产学研合作”“国际市场”“专精特新”“科普”等主题宣传(专栏)长期征稿,欢迎投稿!
联系人:李娟 13370105015(微信)
邮箱:xc@cagis.org.cn
为全球贡献中国方案